当前位置:首页>>廉洁文化
中华先贤家风家教故事 | 朱熹
发布时间:2023年10月09日  点击数:

朱熹:诗书不可不读 礼义不可不知

朱熹(1130—1200),字元晦,号晦庵,别称紫阳先生,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,理学集大成者,被尊称为朱子,因谥文,世称朱文公。主要著作有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《近思录》《诗集传》等。

《朱子家训》是朱熹晚年留给后世子孙的一篇著名家训,全文短短317字,文句工整对仗,言辞清晰流畅,精辟阐明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,是朱熹关于治家的一篇重要著作。

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有一座千年古镇——五夫,原名五夫里,始建于晋代中期,迄今1700多年。这里莲池十里,荷花映日,人称“白莲之乡”;这里名人辈出,是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、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的故乡,有着“邹鲁渊源”的美誉。

南宋绍兴十三年(1143)的一天,五夫镇鹅卵石铺就的一条小巷里,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小孩正在赶路。男孩名叫朱熹,小名?Y郎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)。

此时的少年朱熹为何会远离故土,出现在异乡呢?故事还得从几个月前讲起。

这一年,朱熹14岁,父亲朱松不幸染病去世。临终前朱松把朱熹叫到跟前说:“你一定要努力上进啊,到五夫去找我的朋友刘子?、刘子羽兄弟,他们就是你的父亲,你要像对我一样对待他们,好好向他们学习,接受他们的教育。”安葬好父亲后,朱熹便遵照父亲遗命,跟着母亲,前来五夫拜师求学。正是在这里,朱熹学习、成长,晚年又回来兴办书院、开堂讲学、著书立说,留下了许多足迹。

紫阳楼,朱子故居,是五夫的刘氏家族为远道而来的朱熹母子专门修建的。朱熹到五夫后的第二年就住进了这栋楼,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,他在这栋楼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之久。在紫阳楼正堂,有一块古朴的屏风,屏风所刻内容为《朱子家训》,这是朱熹晚年留给后世子孙的一篇著名家训。全文短短300余字,以简朴的言语,勾勒出富含哲学思辨的治家理论。

君之所贵者,仁也。臣之所贵者,忠也。父之所贵者,慈也。子之所贵者,孝也。兄之所贵者,友也。弟之所贵者,恭也。夫之所贵者,和也。妇之所贵者,柔也。事师长贵乎礼也,交朋友贵乎信也。

见老者,敬之;见幼者,爱之。有德者,年虽下于我,我必尊之;不肖者,年虽高于我,我必远之。慎勿谈人之短,切莫矜己之长。仇者以义解之,怨者以直报之,随所遇而安之。人有小过,含容而忍之。人有大过,以理而谕之。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人有恶,则掩之。人有善,则扬之。

处世无私仇,治家无私法。勿损人而利己,勿妒贤而嫉能。勿称忿而报横逆,勿非礼而害物命。见不义之财勿取,遇合理之事则从。诗书不可不读,礼义不可不知。子孙不可不教,童仆不可不恤。斯文不可不敬,患难不可不扶。守我之分者,礼也;听我之命者,天也。人能如是,天必相之。此乃日用常行之道,若衣服之于身体,饮食之于口腹,不可一日无也,可不慎哉!

从小在五夫接受诸多先贤教诲,朱熹特别敬重有德之人。辛弃疾比朱熹小10岁。朱熹敬重他的为人,与他成了莫逆之交。甚至一些与自己论点相左的人,朱熹也跟他们成为了好朋友。

最典型的当属“心学”代表人物陆九渊。两人在学术观点上分歧很大,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的友谊。鹅湖之会后,朱熹和陆九渊的学术争论达到了极点,但朱熹到江西恢复了白鹿洞书院以后,还是把陆九渊请去讲学,并且把陆九渊讲课的提纲亲自抄写出来,刻成碑立在白鹿洞书院。

有趣的是,朱熹作为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之一,很多人不远千里到他家向其求教,而朱熹却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外面去学习。

朱塾,字受之,是朱熹的长子,幼时聪颖却染上了懒散的恶习,尽管朱熹用力督促教诲,二十出头的朱塾惰性依旧。为此,朱熹想到孟子“易子而教”的方法,将朱塾送到自己的老朋友、远在浙江的另一位大儒吕祖谦那里去学习。临别前,朱熹连夜写下一封家书——《训子从学帖》交给朱塾。

在这封家书中,朱熹给朱塾规定了很多具体的东西,比如不能喝酒、交朋友一定要谨慎、不能在同学间搬弄是非等,语重心长地教育朱塾勤奋学习,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,看到写得好的文章要抄录下来,一片殷殷之情、爱子之意跃然纸上。

朱熹一家因父亲英年早逝,全靠母亲一人劳作维持生计,所以生活非常清苦,甚至有时候家里都会断炊,但是朱熹依然能随遇而安。学生们远道而来,他与学生们一起吃着粗粮野菜,不觉其苦。

在五夫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。有一次,朱熹到女婿黄?o家中,女儿朱兑因家里贫穷,拿不出好东西招待父亲,只能以葱汤麦饭让父亲充饥,心中很是内疚,感觉对不起父亲。但朱熹没有怪罪女儿,反而非常高兴,面对这样的粗茶淡饭也吃得格外香甜,还当场写了一首诗:“葱汤麦饭两相宜,葱补丹田麦疗饥。莫道此中滋味薄,前村还有未炊时。”

朱熹一生淡泊名利,安守清贫,他办了很多书院,却没有为自己置办任何产业,也没有为家人谋取任何私利,反而十分关心百姓疾苦。

在五夫凤凰巷内,有一座朱子社仓,这是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(1171)创建的粮仓,用于丰年储存粮食,灾年把粮食赈济给灾民。社仓竣工时,朱熹曾亲撰《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社仓记》一文,并在仓壁上题了一首诗“度质无私本是公,寸心贪得意何穷。问教老子庄周见,剖斗除衡付一空”,劝诫社仓管理人员要遵纪守法,不可有私心、贪心。

“见不义之财勿取,遇合理之事则从。”朱熹就是这样,身体力行,让自己的治家、做人思想,于无声处滋润后世子孙的心灵。

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回望紫阳楼前的半亩方塘,水波澄碧,荷花飘香。人心向善,古镇不老;家训如泉,世泽绵长。

来源: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